9月3日,全球債券市場面臨拋售壓力,多國長期債券收益率飆升。
美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5%,為7月以來首次。
日本30年期國債收益率創(chuàng)下歷史新高,20年期國債收益率攀升至1999年以來的最高點。
德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上漲2個基點至3.4340%,為自2011年7月以來最高水平。
英國30年期國債收益率一度升至1998年5月以來的最高水平,達到5.735%;2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1998年8月以來的最高水平;10年期國債收益率升至2025年1月以來最高水平。
法國30年期收益率接近4.5%,達到2009年以來最高水平。
超長期國債收益率上行會通過利率渠道傳導至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,將直接推高企業(yè)融資成本與居民貸款利率。
本次全球債市的動蕩,源于投資者對各國債務水平的擔憂加劇。
在美國,聯(lián)邦政府本財年赤字預計為1.7萬億美元,雖較2024財年的1.83萬億美元略有下降,但仍處高位。
分析指出,盡管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在今年6月曾發(fā)布報告,預測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將在未來十年內減少2.8萬億美元赤字,但現實情況表明,關稅收入的增長對于填補龐大的財政缺口仍是杯水車薪。加之特朗普政府多次調整關稅稅率,且部分關稅作為“經濟緊急狀態(tài)”措施正面臨美國法院的上訴審理,相關收入預估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,其長期財政效益并不穩(wěn)固。
在法國,國會計劃于9月8日就政府債務削減方案發(fā)起不信任投票。市場普遍預計,法國總理貝魯無法在信任投票中過關,反對黨已宣布將否決政府財政赤字計劃。
德意志銀行全球經濟及主題研究主管吉姆·里德(Jim Reid)警告稱:“投資者擔心政治僵局將使財政緊縮更難以推進,而在法國當前赤字水平下,這無疑是令人擔憂的?!?/p>
在英國,首相斯塔默于當地時間9月1日進行的內閣改組迄今未能打消投資者對英國財政狀況的擔憂。分析人士指出,這些人事調整再度凸顯英國所面臨的經濟挑戰(zhàn),即高額借貸、經濟增長乏力,以及七國集團中最高的通脹率。
在日本,政治不確定性也成為拋售的催化劑。首相石破茂可能因其領導的自民黨選舉失利而被迫下臺。這一變動可能導致財政紀律放松,加劇投資者的不安情緒。
全球債務可持續(xù)性問題正在引發(fā)市場深層擔憂。投資者要求在購買長期債券時獲得更高的風險溢價,以補償持有長期債券的風險。
德意志銀行分析師警告稱:“我們正在看到一個緩慢演變的惡性循環(huán):債務擔憂推高收益率,從而惡化債務動態(tài),而債務動態(tài)惡化又反過來推高收益率。”
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預測,2025年全球公共債務占GDP比重可能超過95%,如遇不利情景,還將持續(xù)攀升。這種增長放緩與高債務并存的格局,使得各國財政削減債務的難度進一步加大。